“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
来源: 更新时间:2023-12-04 16:06:22 浏览: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本质上是实践主体在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客观对象世界的现存状况基础上进而改造客观对象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宁德孕育,它蕴含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不仅对福建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省域范围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四下基层”的现实性、人民性和整体性特质对深刻认识和深入把握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的实践功能、价值主张、工作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慧支持。
“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秉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依靠人民干事创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党的初心使命。
一方面,推进“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四下基层”不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相分离、相对立的单向性实践活动,而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创造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可以说,“四下基层”作为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实践形式,是一种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深度交织融合的社会政治实践。例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自身,而是必须依靠并汇聚人民群众的集体行动力,才能真正及时、有效、广泛地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理论主张和价值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只有“打掉‘官气’、放下架子,真正深入群众,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促膝谈心,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才能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依靠什么去战胜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谈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只有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可见,“四下基层”不仅是使党员干部明白自身“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有效路径,还是党员干部了解人民群众疾苦、增进人民群众感情、赢得人民同心同德的实践典范。
另一方面,“四下基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造福于民。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所有实践形式都是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为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在实践中创造新环境的同时,新环境也为现实的个人的进步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因而,人类的所有实践形式最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四下基层”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始终把实现“现实的个人”的美好存在和美好发展视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在落实“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具体来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既能使人民群众及时掌握党的政策主张、理论主张、价值主张,又能使人民群众监督党的政策主张、理论主张、价值主张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调查研究下基层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旨在深入掌握与人民群众、民族国家发展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党员干部真正深入民情、掌握民意,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造福人民群众的政治本领。信访接待下基层“可以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场办公下基层可以推动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观念转化为现实,而不至于使这种宗旨停留在一种价值预设与纯粹构想的境地。由此可见,“四下基层”蕴含的价值内核乃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深度眷注,是一种服务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只有通过“四下基层”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把不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变革与改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党员干部要切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可见,“四下基层”的根本在于立足基层、深入基层、掌握基层、夯实基层、建好基层,其价值目标在于联系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掌握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赢得人民群众,人民性构成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的本质属性。